為何你不該使用讀書計畫本?兩種制定學測讀書計畫表的方法

最後更新日期:2023年11月09日

如何安排讀書計畫表?

安排方法一

安排方法二

該選哪個方法?

如果你是屬於進度總會落後的類型,就建議你使用第二種考試駭客的方法。因為這個方法採用強制放棄的技巧,並在下個月都還會有補救的機會 ,至少你可以把該拿的分數拿到,讀的也都是考古題出過的重點。

相反的,如果你很熟悉讀書速度與時間之間的配合,那第一種讀書計畫的方法就會比較適合。因為這會最全面的把所有內容讀過並確實跑完三段式讀書法的三個階段,且在最後一個月完整的練習考試流程。 

以上兩種方法給大家參考,對執行細節有興趣都可以再加入課程。


制定讀書計畫的大原則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練習如何預估進度和跟上每天需要閱讀的頁數。許多人在高二暑假時才發現自己無法預估各科需要閱讀的時間,或者在限定的時間內無法閱讀完所需的頁數。這將會導致在執行讀書計畫時的一些問題,例如無法按時完成當天的進度,或者每天安排的進度太多,無法跟上進度等。


制定讀書計畫的小技巧

一個好的讀書計畫可以讓你更有效率地學習,增強學習成效。以下十六點是我當初舉辦讀書計畫健檢這項服務所時使用的檢核標準,供你參考:

1.讀書計畫需要明確、具體、詳細。

2.計畫需考慮到補習、暑期輔導和通勤等因素。

3.計畫需考慮意志力頻寬問題。人一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就像是一個充電器,每天只有有限的電量可以使用,任何決策或是需要專心的事物都會消耗裡面的能量。因此,你需要盡可能減少除了學習以外的注意力消耗,例如手機、飲食或其他目標,同時利用運動、音樂和充足的睡眠來恢復你的精力。

4.計畫需考慮到記憶學原理,例如順行抑制、逆行抑制等。很多人在制定讀書計畫時,不是沒考慮就是完全缺乏這方面的知識。

5.計畫需考慮艾賓豪斯遺忘曲線,安排復習的時間表。

6.計畫需要安排一天的休息時間,以避免過度疲勞和壓力。

7.每天的計畫需要安排運動時間,有助於提升讀書效率。

8.計畫需要設定監測和控管方法,以便及時調整。

9.計畫需要考慮如何準備考試前的資料,例如筆記和複習資料等。

10.計畫需要設定分配時間的基準,以便精確分配學習時間。

11.計畫需安排需符合邏輯,以確保能夠徹底執行。很多考生對於時間感的掌握真的是讓我不斷刷新三觀,最常見的錯誤是跟隨學校的模擬考試進度,暑假只讀一二冊、而在開學後讀三四冊。暑假整天都可以使用,開學只有晚上能使用,為什麼讀的份量會一樣?這樣的行為在第七部關於模擬考的章節已經詳細地討論過了,這裡就不再贅述。

12.計畫需要建立記錄方式,以方便追蹤進度。

13.計畫需要使用有效的閱讀方法,以提高學習效率。

14.計畫需要設定合理的休息時間和休息時機,以充分利用學習和休息的時間。

15.計畫需要最大化考古題的應用,以幫助熟悉考試形式和內容。

16.計畫需要選用良好的參考書,以便提高學習效果。

如果你也可以依據你目前制定的讀書計畫,清晰且有邏輯的回答上述十六點,那恭喜你,你已經贏過多數學生了。相對的,只要違反了上述任何其中一點,那你的計畫就是所謂的「靠感覺」,通常不是半途而廢,就是接近考前才會徹底清醒,到了此時不要說是我,連神也救不了你。


為什麼你不該使用讀書計畫本

有些人以為只要寫了讀書計畫本,就能順利地執行自己的讀書計劃,但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太過簡單化了。實際上,多數人在做出計劃後,一開始可能會很興奮地寫,但不用過多久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一定都會放棄使用。

其中一個原因是設計上的盲點,例如系統過於複雜,無法簡單重複,不外乎等於每天多一項任務,反而佔用了更多的時間與心力,造成設計與實用上的落差。然而一個好工具在設計的時候,必須要已經充分利用人性,不需要你專門再花心力使用。

又或者是進度無法一目了然的在同一頁清楚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計劃,進而陷入無法踏實前進的困境。因為對長期計劃來說,知道自己有所進展且知道未來的下一步是很重要的。

此外,讀書計畫本中也常常有太多無意義的區塊,只讓你在一天的最後做紀錄,而非在讀書過程中監測控管。這樣的設計極有可能讓人沉溺於塗塗寫寫的成就感與療癒感中,而忘記了真正重要的事情——讀書本身。最終,讀者可能會陷入打馬虎眼、低等勤奮的循環,而無法真正地提升自己的學習成效。

讀書計畫本無法解決系統性問題,也不會教你如何做計劃。這就像你買了一台千萬超跑,然後不會開一樣。要前進換成後退檔,要左轉打右方向燈,要不出事也難。


不要再靠感覺排的讀書計畫了!

每到暑假,那些準備制定讀書計畫的考生們,雖然口頭上都表示要好好規劃,但弔詭的是,他們所制定的計畫常常都不是這麼一回事,不是漏洞百出,就是根本完全無法執行。

起初我很難理解,覺得這樣的計畫根本就毫無意義,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成功的機率都是零。最後我才終於想通了,這些學生之所以制定這樣的計畫,正是因為「過程中一定會失敗」所以就完全沒有「要努力、要堅持的必要」,大家潛意識裡為了避開「需要被按表操課的壓力」乾脆刻意亂排自己的讀書計畫,如此一來就可以把責任全部歸咎於一開始的計畫「沒排好」。

不知道是現在教育出了問題,或是我們年輕這一代真的懶得思考,我發現絕大多數的國高中生,就算進入了大學,確仍像個「殭屍機器人」,只依循「自己的直覺」然後重複、重複、再重複。有不少同學每天習慣用類似思維生活著,即便是在制定讀書計畫,這件為期六個月的重大事件,也絲毫看不出一點差別,缺乏制定計畫的能力和意識。

就好比我之前有提供免費讀書計畫健檢這項服務,但卻發現很少有學生能夠清晰地解釋他們制定讀書計畫的原因和動機,當我認知道這件事行不通之後,我就決定取消活動了。因為我發現99%的學生,根本沒有辦法有邏輯的告訴我「這樣規劃的原因是什麼?」甚至連「好好解釋」都解釋不出來,若硬要他們說出「計畫背後的動機或目的」,永遠只會得到模棱兩可、無實質意義的答案。

過程幾乎都是這樣,我問:「你這邊為什麼這樣規劃?可以說明一下理由嗎?」

他們的回答往往只是:「我覺得……應該這樣做……」、「我覺得這樣比較好……」、「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這就如同海上航行的船,船長不使用任何導航儀器,僅靠直覺判斷方向亂走一通。更甚者,其實船長自己也不知道該去哪裡,根本只是在大海上漫無目的亂晃,全依直覺、衝動行事,隨便碰運氣打發時間罷了。

這時候的我才驚覺得發現,原來一個沒有學習過如何製作讀書計畫的考生,是真的對「複習計畫這件事」一點概念都沒有。畢竟從小到大也沒有一位老師有能力教授這些知識,這些學生從未接受過制定讀書計畫的訓練。

但我沒告訴你的是,也是有少許學生不僅仔細地列出每天詳細的時間表,還能對我「刻意」針對性的問題,清晰有邏輯的解釋自己的觀點。儘管方法可能不見得正確,但他們至少是經過思考,知道自己這樣做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相比之下,大多數學生只會直接本能性的抗拒、反對或拒絕,缺乏思考、接收和舉一反三的能力。有些學生甚至能夠將所學運用到其他方面,甚至是領悟到其中的關鍵因素,進一步報名進階課程或諮詢。這些學生光在思維能力方面就比同齡人更勝一籌,勝負也往往就這樣在一開始就定了下來。

重要的不是你制定的計畫,而是你是否真正的動腦思考自己在做什麼。不要只是「我覺得」,這背後代表的是一個人本質的思維架構,究竟屬於「殭屍機器人」還是「動腦者」,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樣在一來一往間快速拉大的。

當然,對於那些從不思考的人來說,不管我發再多貼文、錄再多影片,他們還是會視而不見。但在「學測倒數」這樣的關鍵時刻,他們卻會跑來向我求助:「讀不完了怎麼辦?」、「當初不應該準備模擬考的……」、「現在重新開始還來得及嗎……」,到了這種時後,我也只能無奈地說:大局已定。

延伸閱讀

Scroll to Top